近年来,中国航空工业发展迅猛,在战斗机研发领域频频带来惊喜。2024年底至2025年初,一系列重大突破接连上演:先是两款第六代战机原型机几乎同时完成首飞,随后歼-35总设计师孙聪在公开论坛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模块化设计理念。这一系列动作不仅让国内外媒体大感意外,更在航空界引发强烈反响。这些突破不仅体现在飞行器本身,更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正在实现从传统研发模式向标准化、快速迭代模式的战略转型。孙聪的发言更是揭示了一个重要信号:中国六代机的发展路径或将再次突破常规认知。
让我们先回顾那场震撼人心的首飞盛况。2024年12月26日,这一天注定载入中国航空史册。在成都飞机工业集团黄田坝机场,一架编号36011的原型机腾空而起,这款被外界暂称为歼-36的战机采用独特的三发发动机布局和无尾翼设计,宽大的机身搭配改良型三角翼,其特殊隐身材料打造的机身表面在阳光下泛着独特光泽,预示着极低的雷达反射面积。几乎同一时刻,沈阳飞机工业集团也传来捷报,一架双发原型机成功首飞,暂定名歼-50。该机使用先进的兰姆达翼形设计,前缘襟翼可调,DSI无附面层隔道进气口设计让机身线条格外流畅,可折叠翼尖设计则明确指向舰载需求。两大航空巨头在24小时内相继完成新型战机首飞,这样的速度在以往简直很难来想象。美国《战区》网站事后评论称这一成就令人震惊,因为从立项到首飞仅用数年时间,远快于国际同行的平均研发周期。
深入分析这两款战机的设计理念,模块化思维的痕迹已清晰可见。歼-36定位多用途重型战机,其庞大的机体可灵活适应空优作战、电子对抗甚至预警指挥等多种角色。配备的变循环发动机可根据不同飞行状态自动调节工作模式,在低速巡航时保持燃油经济性,高速机动时又能爆发出强劲推力。其雷达系统正从传统有源相控阵向更先进的宽带隐身技术升级,全电航电系统还预留了AI智能接口。而歼-50则更专注于舰载作战需求,可折叠机翼非常大地节省航母甲板空间,搭配PL-15或PL-17远程导弹,可出色执行远海护航和要地防空任务。首飞成功后,研发团队立即展开数据分析工作,当天就组建专项小组,次日清晨便针对发现的小问题拿出了解决方案。两大团队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精准把握客户的真实需求、快速确定最终方案的研发节奏,俨然将互联网公司的敏捷开发模式搬到了航空制造领域。
时间再往前追溯一个月,2025年1月17-18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航空航天医学高峰论坛上,原本聚焦飞行员健康保障的会议因孙聪的演讲而掀起高潮。他以《战斗机发展的思考》为题,一针见血地指出行业痛点:传统战机研发周期长、成本高、升级困难,必须转变思维。他主张借鉴智能手机的模块化理念。回顾从歼-10、歼-11到歼-20的发展历史,虽然研发速度有所提升,但升级改造时仍面临诸多掣肘。典型案例如早期歼-11更换雷达系统时,从俄制N001换装国产脉冲多普勒雷达本为减重,却因机头重心前移不得不加装配重块。结果是材料减重了,燃油效率反而下降,飞行性能也受一定的影响。类似情况在行业内屡见不鲜,几乎成为制约发展的顽疾。
孙聪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从源头实施模块化改造:把发动机、雷达、航电、座舱等核心系统标准化,统一协议接口,实现乐高积木式的灵活组合。这样升级就像拧螺丝般简单,周期可从十几年缩短至几年,成本也将大幅度降低。想象这样的场景:生产线上机械臂精准对接标准化模块,咔嗒一声完成锁定,测试台数据达标立即进入下一环节。研发流程被拆分为并行推进的子系统,测试验证环节大幅压缩,时间效率成倍提升。这套理念已在歼-35项目上成功实践,舰载型与陆基型共享大量通用组件,显著加快了作战能力形成速度。过去十几年,中国航空工业通过歼-10夯实基础,歼-11扩大规模,歼-20实现代际跨越,将隐身、高机动、强感知等先进的技术融为一体。但现在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传统升级模式就像翻修老房子,动一处而牵全身,更换一个小部件可能引发结构、配重等系列问题。
模块化的本质是规避大拆大改的困境。以雷达系统为例,传统更换要重新设计支撑结构,现在只需像插拔U盘一样简单,标准接口确保即插即用。变循环发动机可根据战术需求智能调节,低速时关闭节流阀节省燃油,高速时全开喷管爆发推力。全电航电系统预留无人化接口,为智能作战预埋伏笔。歼-36的多任务能力令人印象非常深刻:今天执行空优任务,明天加装电子战模块变身电子战机,后天挂载信息分发设备又可承担预警指挥职能。歼-50的舰载特性同样突出,折叠机翼大幅度减少甲板占用,满载导弹时可胜任远海作战任务。孙聪特别强调,标准化需要严苛的规范,从供应链精度到接口协议,每一毫米、每一伏特、每一比特都必须严格执行。这种严谨作风赋予设计团队大胆创新的底气:设计师敢于精简结构,试飞员勇于测试新装备,一线工人察觉缺陷敢直言,工程师甘愿彻夜排查异常。正是这种全方位的专业精神,才是实现快速地发展的真正支撑。
国际对比更凸显中国模式的先进性。美国NGAD项目深陷预算困境,成本高达F-35的数倍,有人驾驶部分被迫暂缓,庞大的体量带来非常大风险。而中国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能飞就试飞,能测就验证,成熟一项推进一项。卫星图像显示研发基地跑道上的轮胎痕迹引发外媒热议,中航工业官方视频中孙聪的发言被反复解读:平台通用化,功能模块化的发展趋势已然明确。问题不在于能否实现,而在于依靠什么实现。中国航空工业正在进行的不仅是飞行器结构的革新,更是人才体系和管理流程的深层变革。
首飞成功只是开始。2025年4月,歼-50二次试飞画面曝光,美国《战区》4月5日报道指出其腹部深沟设计和折转翼尖尤为抢眼,造型比歼-36更为激进。成飞方面,3月的卫星图像显示歼-36测试基地跑道已经延长,崭新的轮胎痕迹清晰可见。从立项到首飞仅用数年,这样的速度令国际同行惊叹。对比之下,美国F-47直到2025年3月才正式命名,虽然也强调模块化、定向能武器和AI作战等特性,但预计2030年才能服役,中国显然已抢占先机。2025年7月,歼-35生产线架,相当于每三天就有一架新机下线全球年产量。孙聪的理念正在结出硕果:3D打印和数字化生产线年。
模块化带来的不仅是成本优势,更是战术灵活性。歼-35弹舱可挂载6枚导弹,海军型与空军型共享通用组件,完全规避了当年歼-11换装雷达的教训。孙聪在论坛上重提旧事,就是要警醒行业避免重蹈覆辙。新型战机的升级如同智能手机更换屏幕,模块实现软件化,平台与硬件分离,作战功能可一键切换。从歼-15T的功能拓展到歼-35的智能化升级,中国航空装备在保持安全可靠性的同时不断的提高性能,为打造世界领先的航空体系奠定基础。
2025年8月,第三款新型飞行器的影像资料在网络流传,疑似基于歼-36和歼-50技术的航母多用途战机。据《军事周刊》8月11日报道,继2024年12月26日两款新机首飞后,时隔半年多又有新型号亮相。这使中国成为全世界第二个具备舰载电子战能力的国家。4月7日流出的歼-50新照片显示,尽管沈飞保持低调,但其设计理念已显现出非凡创意。成飞的歼-36以三发重型构型见长,沈飞的歼-50则专注双发舰载需求,两款机型同日首飞的盛况创造了空前的影响力。
孙聪像造手机一样造飞机的愿景正在成为现实。1月20日知乎专栏分析指出,歼-35、歼-36和沈飞六代机都展现出优异的模块化通用特性。中国成功借鉴了F-35全球协同生产中的模块标准化经验,并实现了更高效的应用。1月21日网易文章形象地描述,模块化设计如同拼装积木,大幅度缩短了设计和生产周期,使升级维护更加便捷。
2025年9月,腾讯新闻报道歼-35在阅兵中两度亮相成为焦点,孙聪亲自揭秘其可携带6枚导弹的弹舱设计。9月5日艾思科蓝的报道称,孙聪让西方分析家五年内的预测全部落空,仅用两个月就创造了舰载机发展的奇迹,每一克重量的精打细算铸就了飞鲨传奇。头条眼文章则聚焦歼-20与歼-35A双隐身战机的联袂展示,指出中国航空工业的加速度发展已使海军航空兵的模块化建设成为现实。